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市农业农村局获评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

江门农业农村 2021年04月18日

日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市农业农村局榜上有名(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唯一一个)。这也意味着,自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以来,我市农产品食品安全工作再次获得国家层面肯定,再添一面“金漆招牌”。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四个最严”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从生产源头守护食品安全,落实“党政同责”,加强节前监管,形成“共识、共建、共创、共享”治理新格局。

从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溯源体系,打造一张张可追溯的农产品“身份证”,到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网格化体系,实现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饮消费的全链条互动监管,实现连续十年“零”事故报告,江门牢牢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火墙”

台山市都斛镇沙岗村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以下简称“世行项目”)定点农资点,村民邝大姐一大早就来到这里购买农药,她家中主要种植水稻、辣椒,为了杀虫,她挑选了几包烯啶•吡蚜酮。如果按照市面价格,每包需要5元,不过她拿出钥匙扣模样的世行项目IC卡一“嘀”,每包就只需付3.25元。

近年来,我市借力世行项目,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种植业,构建示范农田20多万亩,连续多年实现施肥用药强度“两降低”,每年每亩节本增收260元至330元。狠抓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示范推广、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和水生生态保护,2020年度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36%,建有市级及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6家。

2018年6月,我市投入逾5000万元建立的市级农业应急检验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该平台实现了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环境监测、动物防疫监控、技术培训、信息化服务等资源的整合、共享,通过认证检测项目参数903项。”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为推动质量检测与基层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打通农产品检测“最后一公里”,我市建立起了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建立7个市(区)、71个镇(街)农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全覆盖,1446个行政村(居)的协管员队伍。

去年以来,我市还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利剑”行动。市县两级农业农村执法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2000多人次,检查经营主体4700多家次,办理各类案件50宗,罚没金额48万多元,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线索3条。去年3月,市农业农村局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一批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

从净化农产品生产环境,到持续提升农产品检测能力,再到重拳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 市农业农村局软硬兼施,全方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火墙”。


“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

为农产品安全加设“放心锁”

每逢收割时节,恩平市沙湖丰穗米业有限公司(下称“丰穗米业”)进入忙碌期。收割、翻晒、加工,每一包“恩平大米”或“沙湖米”从厂房走向市场时,最后都有一道特别的工序——为每件产品贴上“阳光农险”标志。

“主要是买个安心,消费者也可吃得放心。”丰穗米业总经理谢国良所说的,是江门2017年全省率先试点推出的“政策性食用农产品安全责任保险”(下称“农安保”)。它可为从农产品生产、销售的经营主体提供风险保障。

“目前,农安保累计涉及39种农产品,建设试点120个,保险金额达4.6亿元,财政补贴保费超34万元。”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农安保一方面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撑起“保护伞”,一方面给消费者吃下“定心丸”。

农业生产有别于工业生产,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独立性,而农产品追溯也是食品追溯中最复杂和艰难的部分,需要构建起信息化平台,连接生产者、监管者和消费者,实现信息互通。

我市在全省首创农业投入品追溯平台,目前备案生产企业728家,经营企业1309家,农药品种数量2586种。软件采集数据可实时上传到省农药监管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建设应用江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务平台,全市约5850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平台注册,区域内80%以上的生产经营主体及其产品实行追溯管理。同时,溯源服务对企业全免费,按照集中打码的方式,对所有贴码全额补贴,每年的打码量超过100万个。

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成对全市2415家试行品种生产经营主体名单的统计。组织了9场线上培训和115场线下培训,共有2331人次参加。截至目前,已有2163家主体开具合格证,使用合格证标签75.4万张,带证产品超过5.2万吨。

走标准化、品牌化的质量兴农路

实现有“身份”到有“身价”

4月6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公示》([2021]第1号),全省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8个,其中我市大沙茶入选。去年9月,“广东省第三届名特优新农产品入库”名单公布,我市45个农产品品牌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一项项喜人成果,一个个亮眼数字,充分说明江门不仅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扎实的农业基础,更有响当当的“侨字号”农产品品牌。

蓬江的凉瓜、江海的水果、新会的陈皮、台山的大米、开平的肉鹅、鹤山的红茶、恩平的簕菜……五邑农业“名片”琳琅满目。我市已累计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203个,新会陈皮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3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5个,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标准催生品牌,品牌造就质量。从有“身份”到有“身价”,品牌建设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江门从2012年开始实行《江门市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奖励办法》,带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农业名牌产品发展,2017年修改后再次印发,累计奖励超过500万元。2020年,我市再度出台《江门市农业品牌培育奖励办法》,进一步提高奖励金额、扩大奖励范围,让标准化、品牌化的质量兴农的规划图愈发清晰。

与此同时,我市以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作为创建品牌的突破口,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89个,发布地方标准59项。如推行台山鳗鱼国际标准,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多亩;制定《广东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簕菜及干制品》及牛大力地方标准等,力争为特色农产品开拓更多市场空间。

2020年以来,我市更是积极开展江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比对,建设面向港澳、深圳的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目前我市累计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6个、加工企业10个。2020年,全市供港澳生猪15万头,约占全国的22.9%;供港澳蛋制品7000万枚,约占港澳市场的90%;鲜奶4000公斤,禽类1.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