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为实现水稻矮秆化作出重大贡献

江门台 2021年11月02日

金秋时节悄然而至,又是一年丰收时,晚造稻田正飘香。中国的水稻粮食生产,倾注了无数人的心血,其中,出生于开平市百合镇的黄耀祥院士,被誉为 “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他带领团队为实现水稻矮秆化、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14年,黄耀祥出生于开平市百合镇厚乡金龙村,贫农家庭出身的黄耀祥一路摸索科学救国的途径。为了让农民增产,尽早改善农村果腹不定的困境,1950年起,黄耀祥在广东开始研究如何培养高产的水稻品种,虽然研究了不少丰产品种,但总是遇到打风让粮食减产的状况。因为当时的水稻实在太高,根本无法抵御大风的吹袭。1955年,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自己的“矮化育种”研究,首先利用“矮仔占”与高杆丰产品种“广场13”进行杂交,1959年,他成功选育“广场矮”,开创了矮化育种新途径,培育出大批矮秆高产品种,使水稻的抗倒伏性大为加强。

开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张炯熙表示:“黄院士研发的品种是我们在高产水田里推广的比较多的,稳产高产,病虫的危害都比较小一点。这个品种的茎秆比较粗,矮杆、穗大、粒多,比较能抗白叶枯病等病虫害,所以我们当时的产量单面积可以达到1100斤左右,每亩大概增产一两百斤。”

1996年,黄耀祥院士来到开平市农科所,至1999年,他已带领团队主持培育了60多个优良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115亿亩以上,2002年,超级稻在国际水稻大会上得到广泛认同,他决定在开平建立“超级稻”培育基地。每年插秧和稻谷成熟时,黄耀祥都会亲自到田间走一走。

张炯熙说:“每一造水稻必须要下田。不管你是多高的技术职称,都需要下田,也要把裤脚卷起来去做,要不然不能做出成绩,拿不到资料。有时候你要搞土壤测验、品种测验,也要亲自去摸亲自去量。”

开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级农艺师张平俊说:“我听退休的老前辈说,黄院士80多岁还在两个技术员的搀扶下去田间选种,一点都不感觉疲惫。他很专一,到退休还是做自己的科研工作,还是放不下科研工作,自己育出来的品种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舍不得丢不下,很执着很坚持。”

如今,江门有20多万亩连片稻田,基本实现水稻品种优质化,优质稻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有5个广东省商品粮基地县,3个粮食大县(市),是全省丝苗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张平俊说:“从育种的角度来说,他们积累的一些基础材料,对我们以后育种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这个年代吃得好,以前吃的是硬米,现在吃的是软米,软米又要带点香味。现在我们继承黄院士的一些品种,像金农丝苗、桂农占,到我们最近几年的十九香,就是以前黄院士的课题组研究出来的,既高产又好吃。”

(江门台记者 黄嘉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