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江门打造“就业驿站”体系,将就业服务送到“家门口”

南方日报 2024年06月27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探索以就业驿站为纽带,将就业服务延伸到基层,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

2024年以来,江门全市开展政策宣传、招聘、培训指导相关活动共计119场次,累计服务企业约484家,发布工作岗位约1700个。为近1.5万人次提供了各项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服务,促进群众就业近1700人次。

政企携手

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为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江门市通过与江门邮政公司联手,在全省率先开展“零工市场+就业驿站”建设。借助邮政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设立就业服务窗口,为求职者提供“中午不休息、周末不打烊”的就业服务。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也大大提高了就业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一方面,节省资源成本。以江海邮政就业驿站为例,该驿站以邮政站点设立,不再另行选址,投入使用后,服务专员可实现在邮政窗口前台为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提供失业登记、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一站式就业服务。同时,服务专员还可走访站点附近的社区和重点企业,推广宣传就业驿站,摸排重点群体就业失业情况,举办招聘、培训、政策宣传等活动。驿站设立以来,服务群众900多人次,走访服务企业229家次,开展活动8场次。

一方面,及时解决企业招聘需求。德昌电机(江门)有限公司是江海区用工人数较多的企业,月均用工人数约7000—8000人,按以往每月招工需求约300—400人左右,春节后用工需求达1500人。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江海邮政驿站在“招聘信息公开栏”为该公司提供一个大面积的招聘海报,过往群众通过招聘海报中的招聘联系方式直接向公司联系应聘人员超300人,企业已基本解决用工需求。

特色驿站

破解供需不平衡问题

《广东省就业驿站建设指引》等相关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江门市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创新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特色就业站点。

以新会陈皮村“就业驿站”为例,新会柑从萌芽期到成熟期大约需要一年时间,每年第一到第三季度是陈皮产业的淡季,用工需求较小。到了第四季度新会柑的成熟期,各个陈皮商户都有大量的采摘、洗果、开皮、翻皮、晒皮等陈皮制作工序的零工需求。

针对陈皮产业的季节性用工特点,为更好地为陈皮产业企业商户和周边群众提供更便捷更贴心的就业服务,江门人社部门专门在新会陈皮村设立“就业驿站”,有效缓解用工困境,为陈皮产业等特色产业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该驿站具有信息发布、综合服务、便民服务、自助服务和技能培训等功能,为前来办理业务的商户和群众提供岗位信息收集、失业登记、求职登记、政策咨询等一站式就业服务,为天马、天禄、茶坑村等核心产区新会柑种植户、陈皮产业企业商户和群众提供了贴心的就业服务。截至目前,该驿站已服务企业268家,开展活动8场,服务周边群众2600多人次。

关注重点群体

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

为适应不同人群就业需求,江门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通过就业驿站的建设和运营,助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产业发展带动了更多新的岗位。例如新会陈皮产业等特色产业,在就业驿站的助力下,实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目前新会陈皮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30亿元,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发新岗位服务重点人群。为引导全职妈妈们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江门鹤山市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和妇女灵活就业需要,探索以“非遗体验+技能培训+灵活就业”的模式,通过国家非遗掐丝珐琅“指尖技艺”(将铜丝掐、掰成特定图案粘在基盘上,经过点蓝、烧蓝等17道工序,最终形成独特的工艺品),与“妈妈岗”相结合,可提供300多个灵活就业岗位,为当地家庭妇女提供更好的灵活就业选择。同时,大部分工艺品定价在1万到2万元之间,有的可以高达10多万元,也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可观的收入。

接下来,江门市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就业驿站服务能力,推动就业服务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强与各类企业的合作,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将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创新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就业站点和招聘活动,为求职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