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江门双碳实验室科研团队: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提升农业“含金量”“含绿量”

江门台 2024年08月02日

目前,我国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达110多亿吨。来自江门双碳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将二氧化碳大规模应用在农业种植上,“变废为宝”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日,该项目还在第六届“创业齐鲁 · 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中斩获小组第一、决赛二等奖的佳绩。

江门双碳实验室主任、碳计量与碳资源利用学术带头人徐明表示,回国后工作人员把“温室大棚智能化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用在农业生产当中,效果非常好。“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以后,植物的光合效率提高了,自然它生长就快了,增产大部分在20%-30%;蔬菜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维生素c含量提高20%到50%之间,水果类糖度明显提高,蔬菜类硝酸盐的含量降低了20%左右;植物抗疫能力提高了,能够减少农药的用量;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节省了更多的水和化肥;很多企业面临着很大的排放二氧化碳的压力,我们现在能够大规模地把它用起来,同时又转换成有效的碳汇,将来也可以卖到碳汇市场,对农民来讲可能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走进实验室碳计量与碳资源利用研发中心的样品仓库,这里存放着从全国各地田间地头送回的农作物实验样品。徐明表示:“我们在新会林科所在同一块地里随机选了30株茶枝柑加二氧化碳,30株不加二氧化碳,一年以后陈皮的产量增加了33.1%,里面的橙皮苷显著增加了。这对未来陈皮的品质和有效性(提升)可能也会有帮助,我们也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尽快在新会陈皮产业上发挥作用。”徐明表示,目前这项技术现在已经走出实验室,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应用。“我们在山东寿光包括周边有十几个品种,做了一年左右的实验,按照目前的这个效果,增产20%或者30%的话,收益是相当可观的,农民、农业企业现在积极性很高。我们孵化了两家企业,目前又有五家企业在跟我们合作,光设备投入有将近800万。”

如今徐明教授团队正积极对接多个基金项目,携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加快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在西藏、新疆立项实施,希望汇聚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该项技术在全国落地生“金”,切实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加快实现。“全国的温室大棚就有几千万亩,我们的蔬菜产值每年就有将近2万亿,(有着)巨大的市场、巨大的潜力。我们想把这个技术尽快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经济效益。一方面我们持续加大研究的力度。在控制技术、智能化技术方面,我们现在在构建智能化云平台,对每个大棚有一个全过程的跟踪,未来服务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和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