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Qzone
微信

澳洲“洋面孔”跨越7000多公里回台山寻根

台山发布 2024年10月16日

10月12日下午2时许,江门台山大江镇和乐村本翘雷公祠人声鼎沸。

在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几名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年逾六旬的“洋面孔”老人拿着两张摄于1892年的旧照片和一份更早前的英文资料,与当地镇村干部、雷家村民对照雷氏族谱与和乐村雷氏细分族谱,想从中找到一位名字叫Louie Goon、台山话发音大概叫“雷滚”(或官、军、均等本地与滚字发音相近)的人——他们的爷爷。

  ▲“雷滚”(Louie Goon)与家人摄于1892年的一张照片。

两个多小时过去,虽未能在族谱里找到“雷滚”,但经过反复核对,几位老人基本认定自己是和乐村附近雷氏其中一脉的后人。原因有二,一是他们爷爷的结婚登记资料中记录的家族成员名字“(h)ok kuo或(h)ok guo”,与雷氏族谱里出现的“学国”的台山发音极为相似;二是当年和他们爷爷一起外出的和乐村邻居祖上三代的成员,均能在雷氏族谱里找到准确的对应人。

  ▲Doug Lougoom等人与本地村民一起核对爷爷“雷滚”(Louie Goon)的信息。

“我们还没找到确切答案,却又产生了非常奇妙的感觉,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离祖辈这么近。”Doug Lougoon先生说道。Doug Lougoon是家族里的老四,同行的还有二哥Brian Lougoon、五妹Maryanne Darroch及他们的5位后辈等。

这次寻根之旅源于170多年前的历史际会。

1853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现金矿,此后,不少台山华工陆续前往,并在后来历史上的淘金重镇——本迪戈(Bendigo)驻扎下来。按照Doug Lougoon一行人的描述,爷爷“雷滚”大约在1880年抵达该地区。

由于奶奶是爱尔兰人,母亲是英国和爱尔兰混血儿,Doug Lougoon等人作为第三代,长相上已看不出丝毫中国人的样子,但是,他们却流露出浓浓的中国心、中国情。

“也许我们身上爱尔兰人基因比中国人基因多一些,但我们的中国情结更加突出。”Doug Lougoon说。

  ▲Doug Lougoon独自走进巷子张望,感受爷爷曾生活过的一方水土气息。

原来,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几兄妹从孩提时代就经常参与本迪戈的华人社区活动,并一直深爱着中国文化。Maryanne Darroch记得,自己从8岁起就随大人们参加与中国相关的各类节日和舞龙舞狮等活动,几十年来未曾中断,“总是全家都参与其中,十分特别”。

“跨越7000多公里回来寻根,对家族来说有多重要?”

“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情。”Doug Lougoon说,父亲晚年曾有回乡寻访的愿望,但因年纪太大终未成行,这也就变为了家族近年来想要完成的一个共同愿望。

离开和乐村本翘雷公祠后,一行人又来到附近的雷氏大宗祠,认真聆听雷氏族人介绍门联上对仗的“祖与宗、枝与叶、荣与秀”等的释义,然后进祠面向祖宗灵位虔诚祭拜,添油上香。

▲Doug Lougoon一行来到雷氏大宗祠参观。

这次活动由澳大利亚江门总商会牵线搭桥,副会长梁志军全程翻译,他根据大家的英文名字发音并结合中文内涵,现场为他们一一起名:

“Brian Lougoon,叫雷伯仁吧,是家族里的大哥哥,谓之伯父,讲仁义。”

“Doug Lougoon,叫雷德吧,取《道德经》其中一字,谓有德之人。”

“Maryanne Darroch,就叫雷美恩吧,是美丽、感恩的意思。”

……

就这样,一行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

“我非常喜欢美恩,在雷氏大宗祠完成这件事,特别有意义。”Maryanne Darroch高兴地说。

受几位老人的影响,家族里的年轻人们也经常参与到当地的华人社区活动中,学会了舞龙舞狮。在雷氏大宗祠,同行的几位后辈有的敲锣,有的打鼓,有的舞狮,在前辈的故土展示了他们在7000多公里外学到的中国技艺。

▲Doug Lougoon家族的年轻人们舞龙舞狮,在前辈们的故土展示了他们学到的中国传统技艺。

当天17时许,寻根之旅结束,Doug Lougoon一行人拉着雷姓村民们合照。“我们都是亲戚,感谢大家的热情接待,相信我们很快会再回来。”Doug Lougoon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