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进驻田野全程赋能 “广东第一田”晚稻增收40多万公斤
位于台山市都斛镇的中国农业公园核心区的“广东第一田”目前已基本完成晚稻收割,在数字化技术全程赋能支持下,面积达10380亩的“广东第一田”今年晚稻大获丰收,亩产增收约40公斤,总产量预计增收40多万公斤。
这两天,水稻种植大户李达文在“广东第一田”里忙碌收割自己承包地最后的50亩水稻。他开心地说,自己承包的200亩田地已经纳入了广东省供销社天禾现代农业服务管理平台“数字田块”管理范围,通过遥感、物联网技术,水稻的耕、种、管、收全程实现了数字化监管,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产量。
李达文说:“今年晚稻总产量200亩就有20多万斤,同之前未有新技术相比,产量多了就赚多些,年收入40万。”
记者发现,李达文的收割机上有一个叫“农机定位仪”的设备,用于记录农机手作业轨迹、作业类型以及面积等数据,可以实时反馈到天禾现代农业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作业全过程可调度、可监管、可追溯。
在“广东第一田”的田间地头,安装有多个“虫情测报”“红火蚁监测”“气象监测”等监测设备,与天禾现代农业服务管理平台联网,实现数据共享、精准监测、自动分析,形成一个为水稻生产全过程服务的数字化监管系统。
台山优禾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业务主管赵尧东说:“我们在水稻的种植乡镇安装了智能的互联网监测站,实现了24小时无人值守,识别病虫害,监测到虫害发生的峰值。病虫害防治这一块,我们主要用智能的植保无人机进行防治,比传统的人工施药,整体效率提升20倍左右。”
赵尧东和他的同事今年被人社部门认定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这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提出的一种新职业,从业者负责运用数字化技术为农事生产提供可行性的解决方案,指导农户科学育种,帮助他们增产增收。
赵尧东说:“有了这个数字农业加持,实现了农事操作的全过程可溯源。那么整体下来,我们有做测算,农民粮食每亩增产大概40公斤,每亩节本增收175元左右。”
按此估算统计,应用数字化技术预计促进“广东第一田”晚稻增收40多万公斤,节支增收175万多元。
台山市都斛镇副镇长陈颖宁说:“我们都斛镇作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镇,引入‘智慧农业’智能监测系统,帮助农户有效、科学地防治病虫害,促进水稻增产增收。全镇水稻总产量提升至3060吨,年产值达1224万元。”
据介绍,广东省供销社天禾现代农业服务管理平台已经从最初的台山试点,推广应用至全省各地,形成覆盖省内4个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42家县域农服公司以及500多个镇村服务站的服务网络。
记者:何晓鹏、杨嘉敏、秦双、张丽仪
编辑:王芬芳
二审:方瑛
三审:钟维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