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春耕时节培育“海水稻” 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获央视关注
4月4日,央视三套综艺频道节目《多情的土地》关注了位于台山市北陡镇沙头冲村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节目通过研究人员的实地讲述,展现了台山在盐碱地综合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增效、扩容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目前台山抢抓春耕时节,开展“海水稻”耕种工作,大力推进盐碱地综合治理,激活盐碱地“潜在粮仓”资源。在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各类机械和工作人员都忙碌起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颜育民表示:“我们一开始进行的是筛选试验田的插秧工作。由于涉及几十个品种,每个品种我们只会种植几十株,所以必须要采用人工插秧方式,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我们还在田里设置了保护行,保证实验品种之间的生长环境一致,这样才能筛选出最优品种。”
台山海岸线绵长,滩涂资源丰富,但因长期受海水倒灌影响,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度高,不适宜常规稻种植。2020年,广东德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耐盐碱水稻创新中心、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在台山北陡镇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承担国家级耐盐碱水稻育种研究课题,用于新品种培育、筛选。
广东德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蔡天比说:“常规的水稻品种在盐碱地上种植要么不结实,要么产量比较低,所以我们要不断研发新的耐盐碱品种,在滨海盐碱地取得更高的产量。我们今年的试验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小材料的试验,第二是国家区试,第三是百亩展示片。”
国家耐盐碱水稻(江门)试验基地自成立以来,已连续四年承担国家南方耐盐碱水稻区域试验,完成2.3万份育种材料筛选任务,累计选育出“广红3号”“菁两优3261”等多个耐盐碱水稻品种。这些水稻品种现已陆续应用于盐碱撂荒地,为扩大粮食生产提供经验。“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利用沿海滩涂地的大量撂荒地资源,通过开垦、复耕示范种植海水稻,提高当地农民的种田积极性,而且每亩单产达到了400公斤。”颜育民表示,海水稻种植对有效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展现科技赋能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记者:周凯铭
编辑:陈珊迪
二审:王芬芳
三审:苏伟城